中国海洋大学:985百年历史逐梦深蓝的高等学府

来源:开云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6-29 20:33:17

  鱼山校区作为海大的老校区,充满历史韵味。这里的建筑别具一格,多是德国和日本占领青岛期间建造的,典型的新哥特式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漫步在校园里,欧式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墙体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其中,六二楼也就是德国俾斯麦兵营旧址格外引人注目,它又名万年兵营,建于 1903 - 1905 年 ,营房的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十分精美,德式地下室通风口更显建筑的坚固。建筑最上端的花岗岩装饰 —— 鹰徽,作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沿着校园的小道前行,不远处便是那片迷人的海。站在海边,海风轻柔地拂过脸颊,带着大海独有的气息。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层层白色的浪花,发出悦耳的声响,和校园里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极目远眺,海天一线,湛蓝的天空与一望无际的大海相互映衬,偶尔有几只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它们欢快的叫声为这片海景增添了灵动之美 。

  而崂山校区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进入校区,首先看到的便是宏伟的凯旋门,它像是一位威严的守护者,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旁边的二五广场也是热闹非凡,无论是新生入学时的欢声笑语,还是毕业季时的依依惜别,这里都承载着无数海大学子的回忆。

  再往里走,樱花大道绝对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到四月,樱花盛开,满树烂漫,如云似霞。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宛如一场粉色的花雨。此时的校园仿佛变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吸引着校内外的人们前来观赏拍照。除了樱花,九球广场也独具特色。九个圆圆的石球整齐排列,周围长廊上的紫藤萝在樱花花期过后便会肆意绽放,紫色的花朵垂挂下来,形成一片绚烂的紫藤萝瀑布,浓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

  崂山校区的图书馆同样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它虽不是校园里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但却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馆内馆藏丰富,纸质图书报刊文献约 250 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 500 余万册、数据库 303 个,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图书馆秉持着 “一切为了读者” 的服务理念,致力于营造温馨、便捷的阅读环境,是同学们汲取知识、潜心研究的理想之地。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4 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 ,这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教育起点的现代大学。学校实行董事会制,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兼任校长,还聘任了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学界名流担任名誉董事,起点不可谓不高。学校以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 为宗旨,在创立初期设置了工科、商科等学科,后来又增设了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早期的专业人才 。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收用私立青岛大学、省立山东大学校舍校产,批准成立国立青岛大学。1930 年,清华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杨振声出任校长,他采取 “兼容并包,民主办学” 的方针,广纳贤才,一时间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知名学者纷纷汇聚于此,让这所学校的学术氛围变得格外浓厚。在学科建设上,杨振声极具前瞻性地提出渐次设立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并在生物学系重点发展海边生物学,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发展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

  1932 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教授赵太侔担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增聘名家学者,注重基本的建设,扩大院系规模,严格教学管理,鼓励科学研究,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兴盛。可惜好景不长,1937 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奉命南迁,在战乱中遭受重大损失,无奈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责令暂时停办 。

  直到 1946 年春天,国立山东大学才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次出任校长。复校后的学校积极加强师资力量,扩大院系规模,改善教学设施。这一时期,学校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系和水产研究所,开启了中国培养高等水产人才的先河,学科也在不断拓展,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和人才基础 。

  1949 年 6 月 2 日,青岛解放,国立山东大学获得了新生。1951 年,学校与华东大学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华岗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合校后的山东大学规模空前壮大,形成了五院十八系和两个研究所的格局。学校实施 “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 的办学方针,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 。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海洋学系。1953 年,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并入学校水产系,水产学科力量逐步加强,成为学校的重点发展系科 。

  1958 年 10 月,山东大学大部迁至济南,而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以及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和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则留在了青岛,以山东大学(青岛)的名义继续办学。1959 年 3 月,经中央批准,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 —— 山东海洋学院正式成立,曲相升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学校也自此结束了与山东大学长达 30 年的共同期 。

  1960 年 10 月,山东海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 13 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这无疑是对学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的高度认可。此后,学校在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不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94 年,学校实现了国家教育部门与山东省政府部门共建体制,获得了重点支持,并首批进入 “211 工程” 序列。进入 21 世纪,学校更是全力促成国家教育部门、山东省政府部门、国家海洋部门和青岛市政府部门共同重点建设,成功跻身国家 “985 工程” 重点建设行列 。

  2017 年 9 月,学校入选国家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今,中国海洋大学围绕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海洋科学、水产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 。

  作为一所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果斐然。学校拥有 17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海洋科学更是进入前 1‰,展现出强大的学科实力 。

  海洋科学和水产这两个学科,堪称学校的王牌专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A+,并列全国第一。海洋科学专业主要学习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外,还设有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比如在物理海洋学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能了解海浪、海流、潮汐等海洋物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

  在科研成果方面,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团队成绩卓著。他们在海洋环流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海洋ECO演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像在海洋环流研究中,团队通过长期的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揭示了一些重要海域海洋环流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备极其重大价值,也为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

  从就业方向来看,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谓前景广阔。他们能够在海洋科研机构,如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深入探索海洋的奥秘 。也能在海洋环境监视测定部门,负责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另外,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海洋资源开发企业也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求贤若渴,毕业生可以参与到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中 。

  水产专业同样实力丰沛雄厚,在国内处于领头羊。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繁殖、育种与增养殖技术,掌握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水域环境调控、水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涵盖了鱼类学、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专业课程 。以水产动物病害学课程为例,学生们将系统学习各种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

  在科研上,水产专业的科研团队围绕水产养殖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他们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水产新品种,如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鱼类新品种,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种苗 。在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方面,团队研发出一系列环保高效的养殖水处理技术,有效改善了养殖水体环境,减少了养殖污染 。

  就业方面,水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多样。他们能够到水产养殖企业,担任技术主管或养殖工程师,负责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养殖进程 。也能在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从事渔业政策制定、水产技术推广等工作,为渔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一些毕业生还选择进入科研院校,继续深造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水产学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一所优秀的大学,离不开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中国海洋大学便是如此。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符合常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达 4190 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 2200 余人,博士生导师 715 人,正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 820 余人、副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 1100 余人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这支队伍中,汇聚了众多学界大咖。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6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9 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是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比如,吴立新院士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和海洋气候学研究,在海洋环流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领域成果丰硕 。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变异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揭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为我国在该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

  李华军院士在海洋工程领域造诣深厚,他专注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安全评估与防灾减灾研究 。他主持研发的新型海洋平台结构,有效提升了海洋平台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范围的应用于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为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除了院士,学校还有众多优秀人才。入选 “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 21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0 人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 。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薛长湖教授为例,他是我国著名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加工理论、工程研发技术和应用研究 。他带领团队创新水产品加工专用酶高通量挖掘、理性设计与工程化制备技术,建立了以水产加工专用酶为核心的生物加工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 。其科研成果在近百家水产品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转化,新增产值超 500 亿元 ,为我国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教学理念上,中国海洋大学的老师们各有特色,但都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有的老师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老师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各显神通。有的老师擅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讲解海洋ECO时,通过播放海洋生态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ECO的复杂性 。有的老师则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做多元化的分析和讨论,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海洋资源开发课程时,以某一具体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为例,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技术难题、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

  这些优秀的教师们不仅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在科研方面也不断地进步,他们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他们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敬业的精神,成为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大学子在学术的海洋中奋勇前行 。

  中国海洋大学不仅在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在科研领域更是成果丰硕,堪称探索海洋的前沿先锋。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这里,科研人员们围绕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实验室聚焦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核心任务,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深海环境监视测定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关键技术突破 。

  以海洋探测技术研发为例,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专项中,海大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新型海洋探测装备和技术 。他们研发的新型海洋传感器,能更精准地探测海洋的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参数,为海洋环境监视测定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一次实际应用中,该传感器被部署在南海海域,成功监测到了该海域深海层的温度异常变化,为后续的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面,海大同样成绩斐然 。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从海洋微生物、海藻等海洋生物中提取出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的物质,并对这些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通过多年的努力,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海洋生物药物,该药物对治疗某些癌症具有非常明显效果,目前已确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这些科研成果对海洋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海大研发的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提高了我国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率和精度,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学校研发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ECO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在某海域的生态修复项目中,海大团队运用该技术,成功恢复了该海域的珊瑚礁ECO,使该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简洁而有力的校训,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中国海洋大学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深刻地诠释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海纳百川”,寓意着海大人应拥有广阔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能够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和多元的学术思想 。就如同那浩瀚的海洋,容纳无数的溪流江河,在海大的校园里,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生汇聚于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一同成长 。而 “取则行远”,则鼓励海大人既要遵循科学规律,脚踏实地,又要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这一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大学子,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向着远方的目标奋勇前行 。

  在海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社团 200 余个,涵盖了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 。其中,海鸥剧社历史悠远长久,成立于 1932 年,是学校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 。80 多年来,剧社创作并演出了一批以海洋为题材的经典剧目,如《海之魂》《山海情》等 。这些剧目以海大人的故事为蓝本,展现了海大人献身海洋事业的精神风貌,深受师生喜爱 。2006 年,海鸥剧社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 “全国优秀高校学生社团标兵” 称号,2007 年,其网站被教育部授予 “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十佳网站” 称号 。

  除了海鸥剧社,大学生海洋协会也颇具特色 。协会经常组织海洋科普讲座、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同学们普及海洋知识,激发大家对海洋的热爱 。在一次海洋科普讲座中,邀请了海洋领域的专家,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ECO的奥秘,让同学们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海洋环保协会则积极开展海洋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清理海滩垃圾,向市民宣传海洋环保知识,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

  每年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2024 年的国际文化节在崂山校区成功举办,来自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师生齐聚一堂 。活动分为 “全球美食展” 和 “国际文艺汇演” 两部分 。在 “全球美食展” 上,30 个特色展位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和文化,同学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特色美食,如印度的咖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等 。同时,还能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服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国际文艺汇演” 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来自多个国家的同学们带来了民族舞蹈、歌谣演唱、乐器演奏等节目 。他们载歌载舞,用精彩的表演展示着各自国家的文化魅力,将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

  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海大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

  管华诗院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 1964 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 。20 世纪 60 年代,他参加完成 “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 工程,为我国海带提碘工艺奠定基础 。70 年代,他主持完成 “海带提碘联产品 - 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 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 “农业乳化剂” 等 4 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80 年代,他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 - PSS(西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此后,他又发明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 3 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 5 个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产 。他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化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我国海洋药物领域唯一相对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博士生、硕士生 50 余名,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2016 年,他倡导发起中国 “蓝色药库” 开发计划,致力于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如今 85 岁高龄的他,依然奋战在海洋药物研发的一线 。

  宋微波院士同样成就斐然,1978 - 1985 年他在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就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他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细胞学、系统学、病害学、生态学等分支领域 。1989 年初回国任教后,他创建了原生动物学研究团队 。他与合作者系统开展了我国南、北方沿海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区系研究,填补了西太及东亚海洋环境中纤毛虫多样性领域的空白 。围绕纤毛虫的细胞结构分化及模式构建,他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演化节点类群的发生学研究,揭示了大量细胞分化 - 去分化新现象 。在纤毛虫的系统演化 - 发育领域,他领导完成了对纤毛门内半数以上纲目级阶元的系统探讨,主导建立了全球最大、覆盖所有类群的物种 DNA 资源库,为纤毛虫分类学 - 系统学 - 组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讯 。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他发起和主持了中英、中德、中美等之间多项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促进了全球海洋纤毛虫研究新格局的形成 。他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域新人和新生队伍,推动我们国家的纤毛虫学研究发展成为国际相关领域内的重要中心 。他还担任国际刊物《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首届主编和创刊人,同时担任《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等重要主流刊物编委 。宋微波教授及其团队迄今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 500 余篇,出版专著、专集 5 部,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4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 / 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以及 1 项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 ,获得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 Foissner 基金奖和纤毛虫学 Cravat 奖,2002 年以来还先后获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劳模、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

  这些知名校友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不仅为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中国海洋大学赢得了荣誉,成为了海大学子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海大学子勇敢追求梦想,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在国家海洋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海洋大学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为海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海洋专业人才 。学校会一直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未来,学校还可能与更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组织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与国外知名海洋院校开展双学位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科研创新也将是海大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校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 。在海洋领域的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上,如深海探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海大将持续发力,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以深海探测技术为例,未来海大可能会研发出更先进的深海探测器,能够对深海环境进行更全面、更精准的监测和研究,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和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

  此外,学校还将热情参加国际海洋科研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国的科研团队共同探索海洋奥秘,分享科研成果 。通过国际合作,不仅仅可以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还能为解决全球性海洋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海大的科研团队可能会与国际同行合作,一同研究海洋ECO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为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

  展望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必将在海洋人才教育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续写辉煌篇章,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如果不是场边那几块印着“贵州村超”的展板仍然矗立,人们或许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布满淤泥的废墟,竟是那座承载过亿万球迷目光与热情的,村超主赛场。本周二,被誉为“村超”胜地的贵州榕江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灾。当天早8时,仅10分钟时间,这座标志性的足球场就完全被淹没。

  Transparency若要问最“夏天”的水果有哪些?西瓜、芒果、杨梅等争相出头。

  辽宁舰航母编队执行远海任务遭外军双航母夹击 歼-15挂弹起飞,死死咬住外军机,从高度8000米一直缠斗至2000米成功驱离(央视新闻)#热点新闻事件 #热点追踪 #辽宁舰 #歼15舰载机

  女儿考288分欢呼妈妈回应质疑:不管别人咋喷288分,妈妈很满意#高考 (来源:梨视频)

  伊朗和巴基斯坦防长参观052D,印度防长为何没跟着去? #抖音热评 #052d驱逐舰

  据环球时报引述消息,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执行对伊朗打击任务的美军B-2轰炸机群返航美国密苏里州的基地。有报道称,用于袭击伊朗的美军B-2隐形轰炸机配备了厕所、微波炉,通常还配备有一个零食冷藏箱。

  本年度的北约峰会定于当地时间6月24日至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而通过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的最新军费标准,即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被认为是本次会议的首要任务。

  冲刺开业,已在招商!王思聪选择退出,此前官宣总投资37亿元,还和市委书记面谈!何猷君接盘,他将王思聪视作榜样

  王思聪出让旗下北京寰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聚商业”),接盘者是已故著名企业家、“澳门赌王”何鸿燊之子何猷君。6月20日,寰聚产品发布会在山东泰安举行。何猷君以寰聚商业及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身份参加活动。

  【#网友不粘锅颠勺失败一粒米不剩#】近日,广东。网友用不粘锅做蛋炒饭,自信颠勺炫技,结果一个失误,锅里的饭全撒了出去。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6月25日当晚在乘坐吉祥航空HO1887飞往深圳的航班途中遭遇了罕见的剧烈颠簸餐盒、手机等物品在客舱内飞散落了一地万米高空突遇惊魂时刻颠簸过后,尚未来得及清理的机舱。

版权所有@ 开云怎么样  苏ICP备07505803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  211300

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025-57303372    信息中心电话:025-57312761

在线联系QQ: 56923097  电子信箱:56923097@qq.com

苏ICP备075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