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丹青妙笔执新卷 田园诗画入春帷
来源:开云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4-10 13:31:43
荆州市荆州区一不小心坠入花海远眺,花海与蓝天在天际线交融,樱花、杏梅、玉兰等团团簇簇,如云似霞,深浅交织;近观,阳光轻洒花田,蜂蝶追逐翩跹,游客漫步花间栈道,衣袂染金,恍若画中游。 作为农业大区,荆州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始终以科技执笔、以绿色着墨、以文旅作画,踏出一条熠熠生辉的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径。春山苍苍,春水漾漾,从智能农机的大显身手,到赏花季的人潮涌动,再到绿色农业的持续深耕,荆州区的春天明艳动人。 随着春耕的号角吹响,荆州区弥市镇的田间地头热闹非凡,一场充满科技感的农耕盛景正在上演。 弥市镇青美农机合作社的田地里,几台安装了无人驾驶辅助设备的旋耕机正忙碌作业。农机手汪朝华站在一旁,满脸笑意,手中操作着平板电脑,眼神中满是自豪。“瞧,现在这旋耕机可智能啦!先在这平板上设定a点,从a点起步,到地头再设b点,机器瞬间就能规划出精准直线,然后稳稳地沿着直线行驶。启动之后,我这双手基本就解放了,劳动强度大幅度的降低。”说话间,旋耕机沿着既定路线平稳前行,机身后,新鲜的泥土被均匀翻起,形成一道道笔直且整齐的耕痕。除了偶尔需要手动掉头,直线行进时,汪朝华甚至能轻松地跟在机器旁踱步。 这种智能旋耕机的拖拉机机头堪称“万能搭档”,可灵活换装不相同农具。换装后,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满足多样化的农事需求。在青美农机合作社里,12台这样的智能拖拉机整齐排列,每一台都配备了北斗终端系统。理事长汤青美手持手机,展示着上面的监测数据:“以前作业,得拿着测量仪在地里走上一大圈,才能知道作业面积,既耗时又费力。现在方便太多了,拖拉机作业过的地,通过手机就能清楚掌握面积数据,不管是和农户结算费用,还是统计作业量,都有了可靠依据。” 无人机也是春耕中的“主力部队”。广袤农田上空,多架无人机有序盘旋,它们有的携带农药,精准地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有的装载着种子,进行大面积播种作业。无人机所到之处,农药与种子均匀播撒,作业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在无人机的协助下,短时间内就能高效完成,而且还能根据农田真实的情况,精准控制农药和种子投放量,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荆州区福土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搭建了智慧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湖北省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在这样的平台上,拖拉机、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主要农机具的作业情况和作业面积都能得到精准监测和统计分析。 “我们合作社装备配置齐全,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张桃介绍,“通过智慧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更好地调配农机资源,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 2024年,该合作社托管土地7200亩,小麦、水稻机耕机收等环节年作业面积15800亩,机种年作业面积11000亩;油菜机耕机收等环节年作业面积17000亩、机种年作业面积8000亩。建立专业化合作机制,带动农户110户。早在2022年,该合作社就入选湖北省第二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2024年10月,和荆州区融辉农机专业合作社一起入选湖北省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第一批)名单。 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水垓介绍,荆州区是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之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58%。2024年,荆州区农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进村入户,通过“政策宣讲、现场指导、集中处理”的模式整区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工作,全年共报废淘汰老旧农机具789台,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亩樱花迎春绽放,粉白、嫣红的花朵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微风轻拂,花瓣如雪般簌簌飘落,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樱花小径上,游客们穿梭其中,手中的相机、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试图将这如梦似幻的美景永久留存。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兴奋地说道:“早就听闻这里樱花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繁花盛开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每年三月初到四月底,是浅山森林美术园樱花的盛花期。早樱率先登场,以清丽的姿态拉开春日序幕,随后,数十种樱花品种接力绽放,从染井吉野樱到关山樱,从垂枝樱到松月樱,它们各展风姿,为游客带来持续近两个月的视觉盛宴。丰富的樱花品类,延长了园区的赏花期,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而来。 不到十公里开外的恒荣梅园,亦是满园春色。恒荣梅园是江汉平原首个以梅花为主题的乡村梅园,总面积约460亩,园区种植梅花2.3万株,品种涵盖宫粉、黄香、玉蝶、朱砂、绿萼等165个品种,美丽接续、惊艳不断。梅园不只有梅,还拥有5300株樱花,成片的染井吉野樱随风飘落,下起阵阵樱花雨。 这份春日浪漫并非一朝之功。恒荣梅园负责人金用武坦称,园区建立10年,所在的铜岭村不搞大拆大建,尽量维持乡村原貌,从最初的靠苗木销售维持收支平衡,到后来增加门票收入略有盈余,再到如今打造田园综合体,增加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恒荣梅园慢慢有了造血功能,渐入佳境,闯出了一条适宜的乡村旅游路。 八岭山镇党委政府以浅山森林美术园为核心,积极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周边的楚墓遗址公园、铜岭村蔬菜采摘园、非遗楚绣工坊等,与美术园的樱花美景形成优势互补。游客们在欣赏完浪漫樱花后,还能走进楚墓遗址公园,探寻楚国历史的神秘脉络;前往铜岭村蔬菜采摘园,各式绿色生态蔬果供游客采摘,体验农事乐趣,品尝新鲜蔬果,目前,铜铃岗游客接待中心日接待量3000余人次。步入非遗楚绣工坊,亲手触摸传统技艺,感受楚绣的独特魅力。这种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行程,提升了八岭山镇的旅游吸引力。 为了让游客拥有更好的赏花旅游体验,荆州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通往浅山森林美术园的道路得到拓宽和修缮,交通更方便快捷顺畅;园区周边增设了大量停车位,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的问题;公共厕所进行了升级改造,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同时,还在园区及周边设置了清晰明了的指示牌,方便游客规划游览路线。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因旅游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依托旅游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发展活力愈发强劲。 在2024年强县工程特色指标中,“农文旅”融合发展指标考核荆州区获得满分。2025年1、2两月,全区共接待游客617.54万人次,同比增长38.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83亿元,同比增长39.15%。 麦收时节,走进菱角湖管理区南湖社区,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田间,收割机唱罢撒肥机登场,一袋袋有机生物肥均匀地抛撒在土地上,为下一季玉米种植精心筹备。 看着眼前的作业场景,菱角湖管理区农办主任郭海江向周围的人介绍:“有机生物肥对土壤拥有非常良好的改良作用,能大大的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利于玉米根系的发育,能够更好的起到抗倒伏的作用。后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有机生物肥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化肥减肥增效”的绿色耕种目标,菱角湖管理区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土壤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和分析,从土壤的酸碱度、氮磷钾含量,到微量元素的分布,每一项指标都详细记录。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各阶段的需求,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今年,该管理区计划对辖区2.2万亩玉米田按照200公斤一亩的标准做有机生物肥抛撒,并安排机械及时进行翻耕和整平,确保肥料能够充分融入土壤,为玉米生长提供长效、优质的养分。 种植户们对有机生物肥也赞不绝口。荆州区良海家庭农场负责人焦良海满脸笑容地分享:“生物有机肥撒下去之后,明显可以感觉到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去年用了有机生物肥,种出来的玉米粒大饱满,增产了5%。”另一位种植户郑德洲也感慨道:“它不像有些化肥那样有刺鼻的味道,更不会造成土壤板结一类的问题。我们也希望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肥沃的土地,而不是被破坏的耕地,生物有机肥让我们正真看到了这种希望。” 据悉,荆州区作为全国绿色循环种养试点地区,探索创建了“堆肥收集处理方、镇村联络协调方、运输还田作业方、项目管理方”四方联动运行机制,累计完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40万亩,消纳畜禽粪污总量(实物量)26.8万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途径,全面有效实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维持在100%。 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因地制宜设计养殖尾水治理方案,推动水产养殖向节水生态高效发展,示范宣传推广漳泊湖渔场“生态沟渠+生态净化塘”尾水治理模式,以及紫荆村赛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马跑泉村凤临水产养殖场“仿野生甲鱼”等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实行全湖泊水库人放天养,大幅度降低养殖过程中饲料、排泄物残留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前完成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养殖污染治理要求。累计完成尾水治理面积1.4万亩,实行全湖泊水库2.6万亩“人放天养”,引导小养殖户错峰排放,高效促进水产品质量产量双提升。 在绿色转型的前提下,荆州区常年粮食作物面积70.8万亩,总产量28.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7.2万亩,总产量77.9万吨,其中莴苣种植稳居华中地区第一方阵。同时,依托省级优质农产品(水稻)生产基地,积极打造“江汉大米”高质量种植基地,推广“六统一”的优质稻订单生产模式,形成了一批以湖北万福祥米业、云谷农业为代表的优质稻产业企业,形成品牌效应。 “乡村振兴既要传承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传统农耕智慧,更要勇于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荆州区委常委王海波表示,未来,继续以习关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新时代江汉平原“鱼米之乡”贡献力量。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开云怎么样 苏ICP备07505803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 211300
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025-57303372 信息中心电话:025-57312761
在线联系QQ: 56923097 电子信箱:569230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