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风貌新篇丨风貌样板区篇②:南浔“水乡古村落”县域样板区
来源:开云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5-03 23:14:51
南浔“水乡古村落”县域风貌样板区以和孚镇、菱湖镇为核心城镇节点,依托和菱、青菱公路、湖山大道串联两大镇区,同时联动荻港村、陈塔村、新荻村、竹墩村、下昂村、杨港村6村,总用地面积1574公顷左右。 样板区内基础条件夯实、环境基底生态良好、文化内涵丰富、产业发展特色明显、道路交互与通行便利,涵盖一个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美丽城镇省级样板——菱湖镇,一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美丽城镇基本达标镇——和孚镇,一个省级“美丽河湖”——和孚漾,一个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省级“最美田园”——桑基鱼塘,一个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荻港村、四个省级传统村落——陈塔村、新荻村、竹墩村、下昂村。 样板区依托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和浙北最大湖群湿地,围绕“古韵水乡·丝桑橱窗”的形象定位,立足于桑基鱼塘、水乡古村展示窗口的特色定位,形成“田园为基,依水融村,联动共生”的空间格局,打造宜居活力城镇片、水乡古村体验片、特色渔乡休闲片、古镇历史人文片四大特色风貌展示片,将样板区打造为南浔鱼桑、丝绸文化的传承地,江南水乡形象的展示窗口,打造镇景村深层次地融合的共富样本。 依托样板区内多个景区资源,打造镇景村深层次地融合的景村共荣景象,充分的利用自然与历史空间格局特色,保护历史遗存,协调融合镇区、景区、乡村整体风貌。将美丽山水融合在城镇景观绿道中,完成和孚至道场、和新线至荻港渔庄、河东至四联、南坝桥至思悟高桥、湖盐线公里的生态绿道。以推动“全域旅游”为目标,系统谋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菱湖古镇完成省4A级景区和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建设,景区村庄实现26个村全覆盖。做精做美渔旅融合产业,成功引进国际垂钓中心、大愚农业智能推广项目、挪威的森林、数字化现代渔业园区等农旅项目63个。 依托千年荻港文化和鱼桑品牌优势,结合农旅项目,打响农耕美食旅游经济产业,大力推广桑基鱼塘、跑道养鱼、光伏鱼塘等项目,通过积极开展鱼文化节、采菱节、淡水渔都丰收节等重大活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已成立蚕桑水产相关的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16家。建立了生态青鱼加工基地、生态米基地、生态果桑与桑叶茶基地、生态菱基地等八大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共计2.71万亩。生产出的桑叶茶、桑葚汁、桑葚酒、桑果酱、各式鱼干等具有“桑基鱼塘系统”特色的农产品与加工食品,年销售额约2.32亿元。 通过对菱湖古镇景区、桑基鱼塘旅游景区、荻港景区三大主景区及美丽乡村节点的生态本底、场所环境、服务设施、产品业态、服务运营等方面的“微改造”,实现旅游空间的“精提升”。样板区围绕存量空间探索更新路径,对菱湖古镇景区内的41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积极还原千年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充分的利用修缮的历史建筑,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英雄事迹馆”、“抗日民族史料馆”等六大场馆,建成“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红色记忆街区”、“渔都渔创街区”等六大街区,重塑千年古镇魅力,擦亮“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金名片。 推进农文旅深层次地融合,让文化“活起来”,将水乡文化、乡愁记忆、历史印记、鱼桑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之中。在保护桑基鱼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多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鱼塘生态景观,把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发展理念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拓展延伸出了稻鸭共育、稻鱼共生、鱼菜共生、“跑道式”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区域内推广生态循环养殖面积2.6万余亩,成功创建了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16家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 样板区依托数字化现代渔业园区、大愚农业智能推广等项目,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渔业革命,实现数字赋能经济。通过建设数字渔村、创新特色“跑道鱼”模式,推动鱼塘智能化改造,实现鱼塘溶氧实时监测等智能化管理,并为渔民提供周期性水质分析和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建立数字生态渔仓。园区内主养品种加州鲈鱼,通过合同、租赁和订单方式组织辖区内农户参与“跑道鱼”养殖基地运营,养殖户均增收30%以上。
版权所有@ 开云怎么样 苏ICP备07505803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 211300
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025-57303372 信息中心电话:025-57312761
在线联系QQ: 56923097 电子信箱:56923097@qq.com